2022年11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副院长王鲲举办了题为“为什么去法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刘敏老师主持。
王鲲老师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发起人物谈起。1919年,法国刚刚经历了一战和大流感疫情,社会劳动力锐减,经济萧条,阶级冲突加剧。在此背景下,法国与中国达成协议,允许留学生到法勤工俭学。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成立华法教育会四处游说,筹措经费,先后组织和推动了20批、1800多名学生到法国学习。
随后,王老师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分析了法国何以成为当时国人的选择。首先,法国教育发展成熟,学费低廉,而且不同于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日本留学潮和庚子赔款后的美国留学潮,赴法留学的学生是可以“以工兼学”;其次,法国国内政教分离,信仰自由,国内种族歧视相对较少、信仰自由;三是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大革命的摇篮、科学民主和文学艺术遗产丰富,美育亦发达。
最后,王老师简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先驱和伟人在法国艰辛寻求救国之道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历程。
讲座结束前,王鲲老师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王鲲,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法国使馆傅雷翻译出版奖常任评委、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从教十余年,主要教授法国社会与文化类课程,研究方向为法国社会、中法人文交流;毕业生遍布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等中国国家部委和外国驻华使馆、在华外资企业等机构。